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文/草根谭记
人生有大愿力,而后有大建树
■
在国际局势波谲云诡、地缘博弈暗流涌动的当下,2025年9月3日即将举行的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,早已超越一场常规的仪式范畴,成为观察中国强国强军之路的“时代窗口”。
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阅兵方阵,不仅镌刻着人民军队从“小米加步枪”到“国之重器”的跨越印记,更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以“能战方能止战”的战略定力,向世界传递着维护和平、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。
一、阅兵场上的“战略警示”: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回应
2015年9月3日,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阅兵式。包括地面突击、防空反导、海上攻击、战略打击、信息支援、后勤保障6大模块,其中84%的装备为首次公开亮相。首次在阅兵式上宣布,中国将裁军30万。这次阅兵不仅是国防现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是一场面向历史的“和平宣言”与面向未来的“战略宣示”。当导弹车隆隆驶过天安门时,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底气,更是对任何试图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、妄图重蹈历史覆辙者的明确警告。
这种战略清醒,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进一步强化。东风-41核导弹方队在32个装备方队中压轴出场,首次公开亮相。当“飞机不够飞两遍”的历史画面与“歼-20编队划破长空”的现实场景重叠,当“骡马队”的质朴与“高超音速武器”的尖端形成鲜明对比,一条清晰的强军脉络跃然眼前:从国土防空到全域防卫,从机械化到信息化、智能化,中国军队用70年完成了从“站起来”到“强起来”的跨越。
这种“以武止戈”的智慧,在2024年9月25日洲际弹道导弹的成功发射中再次得到印证。此次发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,更是在国际局势复杂敏感期的一次“战略校准”——通过精准展示战略打击能力,有效避免了外界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误判。正如外界评论所言:“中国的导弹不是用来威胁谁的,但谁若想试探红线,必将付出代价。”也让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,“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”的傲慢逻辑已彻底失效。
二、法治护航与科技赋能:强军之路的“双轮驱动”
阅兵场上的“硬实力”,离不开背后的“软支撑”。日前签署发布的《军事科研奖励条例》《军事设施建设条例》等法规,正是为强军之路注入法治动能的关键举措。
《军事科研奖励条例》的出台,直指军事科技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在科技成为战争胜负核心要素的今天,该条例通过建立“激励创新、包容失败”的科研机制,吸引顶尖人才投身军事科研,推动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高超声速等前沿领域突破。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将来的“领跑”,中国军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,正依赖这些奖励措施的制度化设计。2025年阅兵将亮相的无人智能作战单元、水下作战装备等新型力量,也正是军事科研创新的具象化呈现。
《军事设施建设条例》则聚焦国防建设的“基建根基”。从训练基地的智能化升级到边防设施的体系化完善,从后勤保障的数字化改造到作战工事的隐蔽化设计,这部条例通过规范军事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将国防建设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效益”。先进的武器装备需要与之匹配的设施支撑,否则再尖端的装备也难以发挥最大效能。
三、2025阅兵的“未来指向”:新质战斗力的集中亮相
如果说2015年阅兵是“展示现有实力”,2019年阅兵是“宣告体系能力”,那么2025年阅兵将是“预示未来战争形态”的关键节点。据国新办发布会透露,此次阅兵既有传统主战力量展示,也将呈现“新域新质作战力量”,包括无人智能、水下作战、网电攻防、高超声速等新型装备。
这一安排绝非偶然。当前,战争形态正加速向智能化演变,传统“平台加弹药”的作战模式逐渐被“智能集群+算法驱动”的新型战争取代。中国军队此次“亮剑”,正是向世界宣告:我们不仅拥有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传统主战力量,更具备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“新质战斗力”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所有参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。这一细节背后,是中国国防工业“自主创新”能力的全面跃升——从“引进消化”到“自主原创”,从“零件依赖”到“体系可控”,中国军队用装备的“中国芯”“中国造”,彻底摆脱了“受制于人”的历史困境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这次阅兵,我们不仅能‘秀肌肉’,更能‘秀技术’。”
结语:阅兵,是总结更是宣言
从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“万国牌”到2025年的“新域新质”,从“飞机不够飞两遍”到“智能集群全域覆盖”,中国阅兵史本质上是一部浓缩的强国强军史。它不仅记录着人民军队“为有牺牲多壮志”的奋斗历程,更昭示着新时代中国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战略自信。
2025年的阅兵场,既是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对未来的宣誓——这里没有“秀肌肉”的傲慢,只有“止戈为武”的清醒;没有“恃强凌弱”的霸权,只有“以战止战”的担当。正如“沙场秋点兵”的豪迈所传递的:今日之中国,山河无恙;今日之中国军队,国富兵强。这,就是阅兵背后的最强音。
动动小手点个关注,获取更多精彩内容
如果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【点赞+分享+️推荐】我们一起努力变得更好
嘉喜网-实盘配资-炒股入门知识配资平台-好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